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自己的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感谢各位看官点击支持原创,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
在食品安全领域,知名连锁品牌杨铭宇黄焖鸡居然使用变质食材和回收的剩菜重新上桌!在日用品领域,被曝出一次性内裤、卫生巾质量都不合格,要知道这些可都是贴身使用的物品啊!甚至在日常维修领域的品牌啄木鸟也被曝出乱收费!
此外,还有冷冻虾仁、借贷宝等都被曝出操作有问题。看完这场晚会,观众不禁倒吸一口凉气,我们身边到底有没有安全的东西?能不能不是3·15,能不能来个365?
从大家的呼声中可知大家对3·15晚会的重视,但是被曝光后的品牌真的会“改邪归正”吗?来看看往年3·15曝光的品牌现在怎么样了?
为了眼前利益,很多商家不仅做不到诚信经营,甚至还做不到基本的产品安全,导致了我们消费者花着钱还要战战兢兢,这也就让3·15晚会的存在更有价值。
每年的3·15消费者权益日都是大众关注的热门话题,在这一天全国各地会集中曝光并处理消费者权益受损事件,毕竟关系到我们的吃穿用度,所以这一天大家关注度很高。
每年的3·15晚会几乎都会曝光几个让人瞠目结舌的商家,比如都吃过的老坛酸菜、旅游宰客的现象,真是只有我们想不到,没有商家做不到。
很多人都爱吃梅菜扣肉,这道很多人挚爱的经典菜式甚至还靠着庞大的市场开创了车间生产模式,安徽东辉、厨先生等企业都是以生产梅菜扣肉出名的企业。
“经调查,这两家企业的梅菜扣肉使用的原材料是淋巴肉。”跟着记者的镜头,大家这才明白我们爱吃的菜居然是淋巴肉做成的预制菜!爱吃梅菜扣肉的怕是一辈子有阴影了。
“地沟油”也是饮食业的一个重大安全风险隐患。很多人下了班、周末都喜欢去街道上吃烧烤、油炸食品,你还别说,这么多东西看起来一般,但是吃起来是真的好吃到难忘。
直到有记者曝出,很多商家使用的油是地沟油,经过多种“调料”的调和,怪不得吃起来香呢!
除了饮食业的重灾区,还有我们日用品领域和汽车等产业也都被记者曝光过,比如宝马、英菲尼迪。
都说水火无情,为避免火灾的发生,现在很多家庭都有安全意识,甚至很多人都在家中自购了灭火器,本以为高枕无忧了,谁知道记者曝出这些灭火器根本就灭不了火!
随着健康问题的备受重视,保健品这几年也成了抢手货,商家说有神奇功效的听花酒一瓶就卖到五万八,众人深信不疑还生怕自己抢不到,结果也被证实是虚假宣传。
每年的3·15晚会被曝光后,有的企业会直接选择注销,彻底消失在商圈,比如去年的“淋巴肉”事件中的安徽东辉、厨先生等企业不仅被罚了超千万,还被吊销了生产许可证,公司直接被注销了。
有的企业已经有了一定规模,自然不会因为一次曝光就注销企业,这一些企业往往会及时道歉、表示会改进,试图利用公关手段或者诚信经营挽回企业声誉,比如刚被曝光的啄木鸟企业、杨铭宇黄焖鸡等。
还有一些企业则是选择了“改头换面”,换了个马甲居然重新做起了生意,这种倒是最让人生气的,不但毫无悔改之心,甚至还顶风作案。
2024年被央视批评的假防火玻璃产业链被曝送检造假一条龙,涉事企业被吊销执照、罚款百万,高管连夜退股跑路。
云承未来科技等公司涉嫌刷流量、控评,曝光后连夜注销;同程旅游“礼品卡”也已经被紧急终止收购计划,最终被监管部门重罚;还有因变速箱问题被客户投诉的英菲尼迪、因油耗造假被指责的海马汽车都几乎面临退市。
听花酒一直标榜具有“可提升免疫力、改善睡眠、抗衰老”等功能,结果被记者查出都属于虚假宣传,存在着明确的误导信息,被曝光后企业迅速下架商品,至今仍然未能重新上架。
但是听花酒可没有就此消停,他们只是放弃了原本的套路,线下依然还在销售不说,甚至还在海外带上了新“帽子”重新复活了!
2018年,“三只松鼠”品牌就因为过期食品上过3·15晚会名单,当时的企业表示一定会好好整改,保证加大力度控制做好产品品控。
但是“三只松鼠”之后的表现却着实没让人省心,这些年“三只松鼠”的投诉不断,还有人晒出图片表明了自己买到的面包都发霉了,希望商家道歉结果还被拒绝了,看来“三只松鼠”阳奉阴违的本事也不小啊。
其实看一下“三只松鼠”这几年的营收就能够理解他们为什么这么硬气,在2024年的业绩报告里,他们的营收居然一百多亿,也难怪不愿意整改呢,合着大把大把赚着钱呢。
1991年开始我们的祖国举办了第一届3·15晚会,至今为止已经举办了三十多年,但是为什么依然有企业还是无动于衷呢?
每年的3·15都在曝光,但是年年都会有新的商家套路跌破我们的认知,更无语的是即便是被曝光也依然有不少企业阳奉阴违、换个马甲继续赚钱,对于客户的要求完全无视。
他们有的在整改,有的在摆烂,即便是不理解,但是这恰好正是我们一定要要正视的“诚信商家和不良商家并存”的现实情况。
商家必须要对自己的商品质量负责,更要对顾客负责,但是即便是被点名依然有很多企业我行我素,完全不顾及客户的需求,或许他们都觉得这是沾了光、赚到了钱,殊不知,一旦失去了诚信,企业就会像没了发动机的车辆,再也走不远了。
为什么都是坑——文化之疾不能成为复兴之痛。每年看完315晚会,又看到一坨坨的落马贪官,想想自己每天面对的一张张嘴和脸,总感觉国人的身体是百毒不侵的,国人的脚不是用来走路的,是用来踩坑的;国人最扛摔,经常掉进消费、职场、人际各种坑里却也摔不死;尤其是引以为傲的“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之类,只是用来说的,而不是用来做的,与现实是截然相反的,甚至是遭受逆淘汰直至断人生路的!这种悖逆公理的裹挟力、破坏力让人震惊、痛心、焦虑、愤慨!这时候强烈的追问就产生了:这种濡染上至显贵下至布衣的只有“文“没有“化“的所谓文化叫文化吗,恐怕只能叫有文无化吧?它到底价值几何,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后果是什么?谁来回答,答案是什么?如果做人都可以掺假,还有什么不可以做假的呢?一个客观上“鼓励“各行各业的人们去道德、去良知、破底线、耍手段,只有阳奉阴违、尔虞我诈、不择手段,巧取豪夺才可以获得更大利益的社会有希望吗?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又该从何谈起呢?正统国学学了说了却不做,还叫国学吗,算不算欺诈?如果算作欺诈,谁是真凶主谋,如何打这个危害更大的假呢?!